就比如说这次弹劾庞煌妄言祥瑞,按照刚才汪广洋的说法,那就是他竟然也不太清楚详情,而是“据说”是以他为首。
庞煌不由觉得有些可笑,当丞相当成这样,还继续在这里煎熬做什么呢?
估计这次贺寿,就是朱元璋对汪广洋的行为很不满意,甚至有种最后通牒的意味,其有好的一面,那就是朱元璋依旧念及汪广洋之前的能力,还想继续用他,前提是汪广洋必须要起到作用。
当然,有好的一面的同时,也有坏的一面,坏的那一面就是如果这次皇帝再达不到目的,估计就是汪广洋的死期了。
想了半天,始终不得要领,但是文官过寿,毕竟不如武将那般胡闹长久,所以到了亥时将尽的时候,也就慢慢的结束了,有汪广洋府上的管家来问,驸马都尉是否就在府内休息,被庞煌拒绝,然后就喊了在外面休息等候的刘彪等人,直接回公主府休息去了。
第二天在早朝结束后求见皇帝,果然,朱元璋听到汪广洋回答的三个问题,陡然生出一股杀意。
“老匹夫,这是你自己着死!”
一巴掌拍在御书房的桌面上,将桌上的卷宗、茶水扫的到处都是,正在外面等待召唤的太监慌忙推门而入,却被朱元璋指着鼻子骂了出去,估计要不是庞煌在,朱元璋都有骂娘的可能了。
之所以不当着庞煌的面骂娘,不是给庞煌面子,而是朱元璋有些顾忌自己的颜面,不好有损自己作为皇帝的威风。
等朱元璋发飙完毕,庞煌上前一步,躬身说道:“父皇息怒,儿臣有些话要说,不知道父皇可否听儿臣说完。”
“难道你要为那老匹夫求情?”朱元璋的眉毛一耸,冷眼看向庞煌。
“不敢,而是儿臣觉得有些蹊跷,将心中所想的说出来。”庞煌小心翼翼的看着朱元璋的脸色,看皇帝并没有阻挡的意思,这才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的说道:
“关于汪大人,儿臣昨日考虑了近通宵未睡。才发现有几个疑点,其一。汪大人弹劾韩国公之前与之后,性格反差太大!相信父皇会有所发觉,弹劾韩国公之前汪大人,虽然性格宽和简重,遇事处处避让,但是跟随父皇多年,为人小心谨慎,廉明持重,记得父皇在封忠勤伯的诰词中。称汪大人“善治繁剧,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很显然,父皇对其是及其器重的。被父皇器重的人,又怎么会是碌碌无为之辈呢?”
喘了一口气,庞煌继续说道:“但是,自从洪武三年之后,也可以说从洪武四年开始。汪广洋像是变了一个人儿似的,父皇,你觉得呢?”
朱元璋听庞煌如此说,回忆了一下。好像真的是这样,但是一回味,觉得有写不对劲。反问道:“为什么要拿汪广洋弹劾韩国公起,作为分界之时呢?”
“可能只是凑巧。也可能有别的原因,这个儿臣就不敢妄言了!父皇。儿臣还有其二......。”
“先听你继续说!”朱元璋淡淡的说了一句,反而将后背靠在龙椅上,似乎要放松一下之后好好的听庞煌怎么说。
“其二,臣为了完成父皇所交付的任务,所以调阅了部分卷宗,却正好看到了一份御史刘炳弹劾汪大人的奏章,罪名是“奉母无状”。但是奇怪的是,御史刘炳并未提供出具体的事实根据,也没有说是否掌握了汪大人对母亲不孝的真凭实据,更奇怪的就是儿臣发现,汪大人居然没有任何辩解、或者任何反击。”
“也许他是无话可说!”朱元璋冷冷的说道,他可没有心情,也没有时间去管臣子的家务事,其实孝不孝,都是别人说的,与皇帝无关,皇帝处罚不孝的人,大部分的原因还是为了要博取名声和大义所在。
真的是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他才懒得管那么多呢?
“父皇说的不错,也许是无话可说,但是儿臣觉得,刚才父皇说儿臣用汪大人弹劾韩国公起作为分界之时不妥,那么儿臣就用汪大人被御史刘炳弹劾作为转变的分界之时,似乎也比较恰当,反正两者相错不足一年,由此可以断定,汪大人就是从洪武三年底到洪武四年上半年左右完全像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似的。”
听到这里,朱元璋已经显得极为不耐烦了,而且也被庞煌的其一、其二闹得头晕眼花,作为一个皇帝,哪里管的了这么多的事情,而这些基本上就是属于臣子家的私事范畴之内了,虽然朱元璋有时候也很感兴趣,也曾经派遣检校住进臣子的家里侦查,但是真的要详细的去听,还是有些不耐烦。
毕竟朱元璋只是一个注重结果,而往往忽视过程的人,因为他是皇帝,只是一个皇帝而已,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的事情。于是打断庞煌的话道:“你说的这些很重要吗?朕怎么听都觉得和朕关心的事情风马牛不相及呢?”
“父皇,儿臣还有其三才是最重要的,不过在儿臣说出之前,请父皇恕儿臣擅自揣摩圣意之罪!”说罢,庞煌深深一躬,九十度的行了一个大礼。
“罢了,朕就听你说罢,恕你无罪!”
“谢父皇,儿臣要说的其三,是汪大人既然曾经被父皇称作为子房、孔明,当然有其过人之处,浸淫于官场多年,自然知道,父皇让其做丞相,看重汪大人的能力是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用来制衡!”
“喔,你说说看,怎么制衡?”朱元璋做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模样,但是庞煌很鄙视老朱的装腔作势,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何必装作不知道呢。
“洪武三年,汪大人任左丞相,自然是制衡杨大人,而洪武六年,任右丞相,那就是制衡胡大人了。”
其实庞煌想说的是,朱元璋不是为了制衡谁,而是为了分化丞相的权力,但是这些话,是万万不能当着老朱的面说出口的。那才是最犯忌讳的事情。
果然,朱元璋听后笑了一笑,道:“那结果如何呢?”
庞煌双手一摊,直接回道:“谁知道汪大人却变得谨小慎微、性格懦弱,以致到了窝窝囊囊、任人宰割的地步。”
“也不尽然,朕记得,在洪武九年的时候,汪广洋那时还兼着御史台的左御史大夫,那时他和陈宁联合上疏进言,弹劾的就是韩国公恃宠而骄什么的,朕倒是忘了。”
“但是结果呢?不了了之!”庞煌既然已经详细的调查过汪广洋的履历,当然知道有这回事,最后不了了之,而且对于他次弹劾,庞煌仍旧抱有疑惑,汪广洋犯得着和陈宁一起弹劾李善长吗?
陈宁和汪广洋也不是一路人,其中有什么猫腻,不调查谁能知道呢?
“你说了这么半天,目的是什么呢?”朱元璋直接挑明了问道。接着紧盯着庞煌的反应,但是后者却是早有准备,躬身道:“臣觉得汪大人可能有什么苦衷,臣要求详查,或许解除了汪大人的后顾之忧,汪大人自然会一心为朝廷效力的。”
“详查?怎么查?”
“臣请旨,出动暗卫,从高邮、太平两地开始查起,如果深入查下去,会有结果的。”
“无稽之谈,朕身为天子,正统的所在,会没有人为朕效力吗?此事不允!”朱元璋显然是对汪广洋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不想再在他身上耽误时间了,断然拒绝道。
“皇上.......。”
“此事不用再说了!”朱元璋突然转变语气,问道:“你要查此事,难道不想回北平了?”
庞煌心里一惊,顿时呆在了那儿。未完待续。
ps: 十一点正好写完一万多字,好累,祝大家晚安,或者明早看书的大大早安,顺便劫个票,什么票都行,只要是票就好!!谢谢支持害虫的各位了!!!!
>/> >/> ,